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采购行业的“趋势总结”与“行动建议”

详情

凌晨1点,某制造企业采购经理李阳的微信还在震动——供应商发来的原材料涨价通知、生产部门催货的消息、财务部门关于成本超支的问询,像潮水一样涌来。这不是他第一次熬夜处理供应链问题,但这次的焦虑比以往更甚:“以前只要砍价快、催货勤就能做好采购,现在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——供应商的抗风险能力、原材料的可持续性、数字化工具的使用,甚至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影响。”

李阳的困惑,折射出采购行业正在经历的根本性变革。过去,采购被视为企业的“成本控制工具”,核心任务是“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所需的东西”;而今天,随着全球化、数字化、 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等趋势的叠加,采购已经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环节,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。

结合对100家企业采购负责人的访谈、Gartner、麦肯锡等机构的最新报告,以及CPPM(注册职业采购经理)证书持有者的真实案例,我们总结出2024年采购行业的三大核心洞察,帮你看清未来采购的“能力坐标系”。

---


一、洞察1:从“成本控制者”到“价值创造者”,采购角色的“战略升级”



1. 企业对采购的需求变了:从“省钱”到“创造价值”


过去,企业评价采购部门的核心指标是“成本降低率”——比如某企业要求采购团队每年降低5%的原材料成本,否则绩效考核不达标。但现在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采购的战略价值纳入考核:

  • 比如,某新能源企业要求采购团队不仅要降低电池原材料的成本,还要帮助企业锁定未来3年的锂矿供应(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);


  • 某零售企业要求采购团队在选择供应商时,必须考虑供应商的“数字化能力”(能否对接企业的ERP系统,实现实时库存同步);


  • 某汽车企业要求采购团队参与新产品研发(比如与供应商合作开发轻量化材料,降低整车重量,提升燃油效率)。



2. 采购需要的“新能力”:战略思维与跨部门协同


这种角色转变,要求采购从业者从“单一技能操作者”升级为“复合型战略人才”。比如:

  • 战略供应商管理:不再是“货比三家”,而是要识别“关键供应商”(占企业采购成本60%以上的供应商),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,共同优化供应链;


  • 跨部门协同:需要与研发、生产、财务、市场等部门合作,比如研发部门需要新材料,采购团队要提前找供应商沟通,确保材料能满足研发要求,同时成本可控;


  • 价值分析:学会用“总成本 ownership”(总拥有成本)思维取代“单价思维”,比如某企业采购一台设备,不仅要看设备的价格,还要考虑维护成本、能耗、使用寿命等,选择“总成本最低”的选项。



案例:某家电企业的“采购价值创造”实践


某家电企业的采购团队发现,企业的空调压缩机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南方,而北方的生产基地需要从南方调货,物流成本高且交付周期长。于是,采购团队主动与研发部门合作,开发了一款“适应北方气候的压缩机”,并说服供应商在北方建立生产基地。结果,物流成本降低了15%,交付周期缩短了30%,同时提升了北方市场的响应速度,让企业在北方市场的份额增加了8%。



CPPM证书的“战略赋能”:


CPPM证书的“注册采购经理(CPPM)”课程,专门设置了“采购战略与风险控制”“战略供应商管理”“跨部门协同”等模块,帮助从业者建立战略思维。比如课程中的“供应商关系管理”章节,会教你如何识别关键供应商,如何与供应商签订“长期合作协议”,如何共同优化供应链流程——这些内容正好对应企业对采购的“战略价值”要求。


---


二、洞察2:数字化浪潮下,采购能力的“技术迭代”



1. 采购数字化的“现状”:从“工具使用”到“数据驱动”


根据Gartner的报告,2023年全球60%的企业已经实施了采购数字化项目(比如SRM系统、电子招标平台、大数据分析工具),但只有30%的企业真正实现了“数据驱动的采购”。比如:

  • 基础数字化:用电子招标平台取代传统的纸质招标,提高招标效率;


  • 中级数字化:用SRM系统(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)实现供应商信息的集中管理,比如供应商的资质、绩效、历史交易记录等;


  • 高级数字化:用大数据分析工具预测需求,比如某企业通过分析历史销售数据,预测未来3个月的空调需求,提前向供应商下订单,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。



2. 采购需要的“数字能力”:数据思维与工具应用


数字化不是“用了系统就行”,而是要学会用数据解决问题。比如:

  • 需求预测:用大数据分析历史销售数据、市场趋势、天气情况等,预测未来的需求,避免“按需采购”导致的库存积压或缺货;


  • 供应商绩效评估:用SRM系统收集供应商的交付率、质量合格率、响应速度等数据,生成“供应商绩效报告”,淘汰绩效差的供应商,优化供应商结构;


  • 成本分析:用数据分析工具(比如Excel的透视表、BI工具)分析采购成本的构成(比如原材料成本占比、物流成本占比、税费占比),找出“成本高的环节”,针对性优化。



案例:某食品企业的“数字化采购”实践


某食品企业的采购团队用大数据分析工具,分析了过去3年的原材料采购数据,发现“小麦粉”的价格波动很大(比如每年的收获季节价格低,非收获季节价格高)。于是,采购团队制定了“季节性采购策略”:在收获季节大量采购小麦粉,储存起来,非收获季节减少采购。结果,小麦粉的采购成本降低了10%,同时避免了非收获季节的“原料短缺”问题。



CPPM证书的“数字化赋能”:


CPPM证书的“注册采购专员(CPP)”课程,包含“采购数字化工具应用”“大数据分析在采购中的应用”等内容。比如课程中的“电子招标与合同管理”章节,会教你如何使用电子招标平台(比如阿里巴巴的“1688采购平台”)发布招标信息,如何用电子合同取代纸质合同,提高招标效率;“数据驱动的采购决策”章节,会教你如何用Excel分析采购数据,如何用BI工具生成“采购成本报告”——这些内容正好对应企业对采购的“数字化能力”要求。


---


三、洞察3:供应链韧性成为采购的“核心KPI”



1. 供应链风险的“新挑战”:黑天鹅事件频发


过去几年,疫情、地缘政治冲突、自然灾害等“黑天鹅事件”,让企业意识到“供应链韧性”的重要性。比如:

  • 疫情期间,某企业的供应商因疫情停产,导致企业的生产线停工,损失惨重;


  • 俄乌冲突期间,某企业的原材料(比如镍)来自俄罗斯,导致原材料价格暴涨,企业成本超支;


  • 某企业的供应商集中在某一地区,遇到洪水灾害,导致供应商无法交货,企业无法满足客户需求。



2. 采购需要的“韧性能力”:风险识别与应对


供应链韧性,指的是供应链在遇到风险时,能够快速恢复的能力。采购从业者需要具备以下能力:

  • 风险识别:学会用“风险矩阵”(比如“发生概率”ד影响程度”)识别供应链风险,比如供应商的“地理位置风险”(是否在自然灾害高发区)、“财务风险”(是否有破产风险)、“ geopolitical风险”(是否来自政治不稳定的国家);


  • 风险应对:制定“风险应对计划”,比如:


  • 多元化供应商(比如某企业的芯片供应商,既有国内的,也有国外的,避免单一供应商中断);


  • 建立“安全库存”(比如某企业的关键原材料,保持3个月的库存,应对供应商停产);


  • 与供应商签订“风险分担协议”(比如原材料价格波动超过10%,双方共同承担)。



案例:某医药企业的“供应链韧性”实践


某医药企业的采购团队发现,企业的疫苗冷链供应商主要集中在某一城市,遇到疫情封城的话,疫苗无法运输。于是,采购团队增加了2家冷链供应商(分别位于不同的城市),同时与供应商签订了“紧急运输协议”(如果某一供应商无法交货,其他供应商要优先满足企业的需求)。结果,在2022年某城市疫情封城期间,企业的疫苗运输没有中断,保证了疫苗的供应。



CPPM证书的“韧性赋能”:


CPPM证书的“采购风险控制”课程,专门教你如何识别供应链风险,如何制定风险应对计划。比如课程中的“供应商风险评估”章节,会教你用“财务指标”(比如资产负债率、现金流)评估供应商的财务风险,用“地理位置”评估供应商的自然灾害风险;“风险应对策略”章节,会教你如何多元化供应商,如何建立安全库存,如何与供应商签订“风险分担协议”——这些内容正好对应企业对采购的“供应链韧性”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