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采购不是“防着谁”,而是“找到值得一起走的人”

详情

当“品牌翻车”照进采购

上周刷到#罗马仕辟谣倒闭#的热搜时,我正在和公司采购部的王姐聊供应商选型。她指着手机屏幕苦笑:“你看,连这么大的品牌都能出‘余额不足’的退货问题,我们选个小供应商不得扒三层皮?” 
王姐的话让我想起上个月她的经历:为了选一款性价比高的充电头,她对比了12家供应商,看了30份资质报告,最后还是因为其中一家“夸大产能”,导致订单延误了两周,被运营部追着问责。 
采购的难,从来不是“砍不下价”,而是“不敢信”——就像罗马仕的事件,哪怕是行业TOP品牌,也可能在“信任”这件事上掉链子。 

采购的“信任焦虑”,比你想的更普遍 

在调研了10家企业的采购负责人后,我发现“信任危机”早已成为采购岗的“隐形KPI”: 

  • 怕“数据造假”:供应商说“月产能10万件”,实际可能只有3万,交期一推再推; 


  • 怕“质量注水”:样品是“优等品”,大货却是“残次品”,返工成本比货款还高; 


  • 怕“售后失踪”:出了问题找供应商,要么拉黑要么推诿,最后只能采购部兜底。 


某制造企业的采购经理说:“现在选供应商,比找对象还严——不仅要查‘征信’(企业信用),还要看‘家风’(供应链管理),甚至得‘上门家访’(现场考察)。” 

采购“信任验证”的3步框架


其实,信任不是“靠感觉”,而是“靠方法”。我们总结了3个采购岗的“信任避坑技巧”,帮你把“不敢信”变成“有依据”: 


#### ✨ 1. 先查“底牌”:用第三方工具做“信用背调” 
很多采购踩坑,是因为轻信了供应商的“口头承诺”。正确的做法是:用权威工具核查企业的“硬指标”—— 

  • 查“经营状态”: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看是否有“经营异常”“失信被执行人”记录; 


  • 查“过往纠纷”:用“安心查”这样的企业信用工具,看是否有买卖合同纠纷、产品质量诉讼; 


  • 查“资质真实性”:比如ISO认证、专利证书,要到发证机构官网交叉验证。 


案例:某电商公司采购选充电宝供应商时,用“安心查”查到一家候选企业有3次“产品质量纠纷”记录,果断排除,后来这家企业果然因为“电池爆炸”被投诉。 


#### ✨ 2. 再看“细节”:现场考察的“3个隐藏信号” 
如果第三方数据没问题,下一步就是“现场考察”。但很多采购只看“厂房大小”,却忽略了“细节里的信任度”: 

  • 看“5S管理”:车间是否整洁、工具是否归位,能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——连卫生都搞不好的企业,很难保证质量; 


  • 看“员工状态”:员工是否有培训记录、是否熟悉产品流程,比如问“这个零件的公差是多少”,如果答不上来,说明生产流程不规范; 


  • 看“库存周转”:仓库里的原材料是否新鲜(比如电子元件的生产日期)、成品是否有积压,能判断企业的产能是否真实。 

#### ✨ 3. 最后“试错”:用小批量订单做“风险测试” 
哪怕前面两步都通过了,也不要直接下大订单。小批量试单是“信任的最后一道防线” 

  • 试“交期”:看是否能按时交货,是否有“临时加价”的情况; 


  • 试“质量稳定性”:随机抽查10%的产品,看是否符合样品标准; 


  • 试“售后响应”:故意提一个小问题(比如“包装有点破损”),看供应商是否及时解决。 

采购的本质,是“用信任换长期稳定” 

罗马仕的事件提醒我们:信任不是“一次性的选择”,而是“长期的双向奔赴” 
对采购来说,选对一个靠谱的供应商,能节省80%的沟通成本——不用天天催交期,不用时时查质量,甚至能帮你优化供应链(比如供应商主动建议“用更环保的材料”)。 
就像王姐说的:“我现在选供应商,不是找‘最便宜的’,而是找‘最敢说实话的’——比如有一家供应商,主动告诉我‘这款产品的续航会比样品少10分钟,但价格能降5%’,我反而更愿意和他们合作。” 


你遇到过“靠谱的供应商”吗? 


采购的路上,我们都曾被“信任”伤害过,但也一定遇到过“被信任治愈”的瞬间:比如供应商主动帮你解决了紧急订单,比如他们的产品从来没出过错…… 
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“采购信任故事”,点赞最高的3位,送你一份《采购信任验证手册》(内含10个第三方工具清单+现场考察 checklist)! 
记住:采购不是“防着谁”,而是“找到值得一起走的人”——毕竟,长期的稳定,比一时的便宜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