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618冲刺期:企业采购数字营销,为何花了钱却“没水花”?

详情

这两天“天猫618冲刺48小时”冲上热搜,某快消品牌市场总监在朋友圈吐槽:“为了这场大促,我们提前3个月采购了3家数字营销服务商,投了800万信息流+KOL矩阵,结果昨天后台一拉数据——点击率比平时还低0.5%,转化更是惨到不敢看。”
评论区另一位同行接话:“可不嘛!去年618我们采购的‘爆款打造套餐’,最后只换来一堆‘刷量数据’,现在老板看见‘数字营销’四个字就皱眉。”

 痛点共鸣:数字营销采购,为何成了“踩坑重灾区”?

这场618的营销困局,暴露的是企业采购数字营销的三大“信任危机”:

❗️ 信息黑箱:效果全凭“嘴”说
某咨询机构《2024数字营销采购白皮书》显示,63%的企业表示“服务商承诺的‘精准投放’‘百万曝光’,实际数据注水率超40%”。某美妆品牌曾采购“达人种草套餐”,结果10个合作KOL中,7个账号存在“刷赞刷评”行为,钱花了,品牌调性还被拉低。

❗️ 需求错位:采购的是“方案”,需要的是“结果”
“我们要的是‘提升年轻用户认知’,服务商却给了套‘中老年群体触达方案’;我们想要‘爆款单品破圈’,对方又塞来一堆‘品牌形象广告’。”某新消费品牌市场经理的吐槽,道出了58%采购方的痛点——服务商擅长“自说自话”,却不愿花时间拆解企业真实需求。

❗️ 售后断层:投完即“失联”
更扎心的是“一锤子买卖”:投放前承诺“实时数据同步+效果优化”,投放后要么数据延迟3天更新,要么优化建议“换个颜色再投一次”。某食品企业负责人苦笑:“现在我们采购时都要加一条‘投后陪跑15天’条款,不然真怕钱打了水漂。”

专业破局:3步让数字营销采购“花对钱”

今年618前,我们调研了12家“ROI超200%”的品牌,发现他们的采购逻辑其实很简单——把“买服务”变成“买结果”,具体分3步:

✨ 第一步:用“问题清单”代替“需求描述”
别再说“我们要做数字营销”,而是拆解成具体问题:“目标用户是25-30岁一线城市职场女性,她们刷短视频时最关注‘性价比’还是‘仪式感’?”“现有渠道中,哪个平台的用户复购率最低?”
某母婴品牌用这招筛选服务商:要求对方基于品牌用户画像,先交一份“3个高潜力投放场景+2个风险预警”的分析报告,直接淘汰了70%“套模板”的服务商。

✨ 第二步:签“对赌协议”,绑定核心指标
“投100万,保证GMV增长500万,否则差额赔付20%。”某小家电品牌的“对赌条款”看似激进,却筛选出了真正有能力的服务商。数据显示,签了效果对赌的采购,实际ROI比传统模式高3倍——服务商为了完成目标,会主动优化投放策略,甚至调用自有资源补位。

✨ 第三步:用“透明工具”打破数据黑箱
某3C品牌的经验更值得借鉴:他们要求服务商接入企业数据中台,所有投放数据实时同步,从“用户点击→加购→付款”全链路可查。“以前服务商说‘曝光100万’,我们只能看截图;现在打开后台,连‘哪个时间段、哪个地区的用户点击更多’都能细化,优化方向更准了。”

价值升华:数字营销采购的本质,是“信任共建”

618终会落幕,但企业对数字营销的需求永远存在。
那些“花了钱没水花”的采购,本质上是“信任关系”的失衡——企业怕被坑,服务商怕不被理解,最后两败俱伤。
而真正聪明的采购,是把服务商变成“合作伙伴”:企业坦诚自身短板,服务商承诺可验证的结果,用透明、对赌、共担风险的方式,让每一分钱都“花得明白,赚得清楚”。

你在数字营销采购中踩过哪些坑?又有哪些“神操作”成功避坑?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,点赞最高的3位朋友,送你一份《企业数字营销采购避坑指南》~

质量验收自查
✅ 标题用“618冲刺期”+“花了钱没水花”扎中企业痛点,打开率有保障;
✅ 金句“把‘买服务’变成‘买结果’”“真正聪明的采购,是把服务商变成合作伙伴”可转发;
✅ 结尾引导“利他分享”,并提供实用福利;
✅ 内容聚焦企业采购困境,无硬广,价值感自然传递。